SMAP与RM;哈利波特与网球王子;双胞胎、斯内普与手塚国光不能黑;Date Koji与斋藤工是心中的暖。
 
 

《琅琊榜》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小说是在电视剧首播的时候,当时看了两集电视实在忍不住,找了小说来读,一下被吸引,连着读了两遍。现在买了书,电视剧也在不同电视台播出了好几遍,再读一遍小说。这次的读书笔记就真的是笔记而已,读到哪儿想到什么就随手记下来了。

关于年龄

       书中直接描述:太子萧景宣35岁,誉王萧景桓32岁,靖王萧景琰31岁;第五章中蒙挚的回想“还记得十七岁那年的他,分手时灿烂明亮的微笑,苹果搬红润健康的脸。十一年岁月如水而过,恍然回首,竟已如前生。”故可推测得知梅长苏28岁。(其实我一直隐约觉得在梅长苏的年龄上有个Bug,但懒得计算了。)

关于萧景琰

      “‘靖王殿下,你说实话,’梅长苏镇定地回视着他的目光,表情就如同一个正在引人堕落的恶魔,‘你难道真的就一点儿都不想当皇帝吗?’

       萧景琰心头一凛,暗暗咬住牙根。身为皇子,要说从来都没有对那个皇位有觊觎之心,那是假的。但要说他时时刻刻都想着这个,以至于把夺取皇位当成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目标,那也不是真的。”(第四章第51页第一次写萧景琰与皇位)

       许多人喜爱景琰,说他单纯、正直、三观正,我也很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作为一个皇子,处在权力中心的一个人,其实他也并不是真正无欲无求的单纯的小白兔,他只是不善权谋,母妃位份又低,换句话说,没有能力而已。从许多一带而过的描写中也能看到,靖王对自己现在所得的待遇当然是不忿的,只是因为之前的经历而有些心灰意冷了,他当然是心有不甘的,然而也没有太多办法而已。所以梅长苏一出现,两人只见一面,萧景琰便被说服加入夺嫡大军,我一直认为梅长苏对萧景琰的劝说成功实在称得上“轻易”二字,要知道这是一条多么凶险多么长远的路,蒙挚问靖王是否答应夺嫡,梅长苏答“为什么不呢?他对太子和誉王的恨跟我是一样深的,何况还有一个皇位在那儿等着呢。皇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抗得住,就连景琰也一样……”(第五章第56页)大概就是作者对此做出的解释。

关于一些情节

       第九章,一发千钧

       越贵妃以情丝绕逼迫霓凰,虽最后没成功,自己反而被降为嫔,然而这一章所塑造出的越贵妃实在厉害,高出众人不知多少。

       计是老计,用计之时的从容淡定,实在令人佩服。

      “老乡”这两个字还真是奇妙,越贵妃与霓凰“老乡见老乡”,还真就差点两眼泪汪汪了。越氏以思乡之情引得霓凰放松警惕并心生怜惜,继而逼得郡主不得不饮下那一杯酒,实在是找到一个再好不过的突破口。

      “她也是云南人,远离故土进入宫廷已有三十五年,一次也未得再回家乡。当她向郡主细细打听故园风物时,眼波中轻漾着的,仿佛还是二八少女的悠悠情怀。”“因为这满眸的怀旧离愁,霓凰郡主放松了刚才在皇后宫中紧绷起来的神经。”(第104页)

       这丝毫不用演技,因为此时的越贵妃一定是真情流露,三十五年困在一方庭院,寂寞是真;三十五年不得回乡,乡愁是真,足以引得任何人的同情。

      “其实早就明白必会得此答案,却还是要当面问上一句,我们云南人的倔性,果然是改不了的。……郡主如不介意方才的冒昧,请干了这杯酒,你我将来再见面,绝对只谈故园旧景,不再提这些朝事烦忧。”(第106页)

       讽刺的是,越贵妃心里清楚得很,这杯酒干了,事成之后,两人哪里还能再有见面对谈的机会呢,可话如此一说,霓凰也不得不喝,事成百分之五十。

      “见她酒液入喉,越贵妃眸中居然微露哀色,但眉宇间那抹坚定却未尝稍改……”(第106页)

       这一抹哀色,怕也不只是哀霓凰,也是哀自己,但为了日后永久的安稳富贵,为了日后不需再耗费心神,虽哀却不容改变,对比日后的无上权力,这哀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总之这几页对越贵妃的描写实在是太棒啦!

       第五十二章,胜券在握

     “靖王突然站了起来,大步走到窗前,扶住窗台默然静立,好半天方道:‘我不想他活在我心里,我想他活在这世间……’”(第652页)

       这几句话在电视剧里简直神还原啊!一模一样。王凯先生这里演的真是好,自顾自的悲伤,自顾自的回忆,在母妃面前难得的放纵,而且哭得简直“梨花带雨”,让人不禁我见犹怜啊~

      “世间的事也许就是这样,在你得势之时根本不放在眼里的那个人,也许某一天会给你最沉重的一击,想也想不到,躲也躲不开。”(第665页)

       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真理。

       第五十三章,惨烈真相

     “靖王殿下,卫将军到了。”……(第670——673页)

       卫铮与靖王密室相见,讲述十三年前的真相。事情的亲历者亲自讲述当时现场的惨状,阴谋终于完全展现在靖王眼前。之前的一切都只是想象,只是凭借对兄长、好友人品的了解而产生的莫名信任,没有任何证据,而现在,真相无情且惨烈,无异于一遍遍凌迟着靖王的心。

       这一段在第一次读小说时便很受触动,没想到电视剧中所呈现出的场景更为震撼。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场面,暗室之中,几人相对而坐,只有烛火照明,所以每个人脸上明明灭灭,烛光映进眼睛,摇曳闪烁。

       胡歌先生在这一段简直演技爆棚,明明没有一句台词,深思却颇为抢镜,以至于到现在,提起这场戏,我仍能回忆起他的黯然神伤。

“十三年过去了,亡魂未安,污名未雪,纵然现在自己七珠加身,荣耀万丈,到底有何意趣?!”(第674页)

       这段话在电视剧中由描述变为台词,着实为靖王添色不少。

     “在世人的眼中,生死是天大的事,可在上天的眼里,世间之大,茫茫万劫,浩浩宇宙,众生的公平绝非体现在某一个人寿数的长短上。”

       佛。

关于宫斗和我心里的龌龊

      “不过为了避免其中有人首鼠两端向父皇告密,我已特意拜请母妃,确保这几日没有外人能见到父皇。……”(第815页)

       其实我一直疑心静妃到最后能让梁帝越来越离不开她,除了本身性情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给他下了药。这件事我从头疑心到尾,这里算是一处间接证据吧。一个后宫妇人,也不再年轻貌美了,如何能做到让一个疑心病重到简直变态的君王不上朝不见任何外臣呢?大概只有让皇帝本身缠绵病榻了吧,这样既简单又毫无破绽,我想这对于一个医女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为宸妃立牌位这件事也如此,梁帝为何会突然便噩梦连连、夜不能寐了,这就算了,怎么只到静妃这儿才能好?想得越多便越觉得事实就是如此。可惜书中没有一处详尽的说明,心里再怎么想也都只是推测而已。

关于谢弼

      “……在那些离奇事件的掩盖下,很多人忽视了谢弼的痛苦,但实际上,他所失去的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少。没有了门第,没有了前途,兄弟离散,爱侣缘断。曾经那么敬仰的父亲,如今留给他的只是一世污名。可是面对这样天翻地覆的变故,他却不能消沉不能沮丧,因为他必须要照看日渐衰弱的母亲。

       谢弼从来都不是莅阳长公主最宠爱的孩子,但大难来临后,他却证明了自己是最可信赖的孩子。他要料理一个轰然垮塌的府第所留下来的那个烂摊子,清理物品,遣散仆从;他要时刻不停地留意母亲的情绪起伏,陪她熬过难眠的交煎之夜;他安葬了妹妹,送走了异父的兄长;他安抚在山中书院读书的弟弟,努力把这场灾难对谢绪的影响降到最低。而此刻,他又不得不打点简单的行装,长途跋涉去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

       身为宁国侯府的世子,谢弼原本接受的一切教养就是如何继承门楣,而如今,他所应对的却是以前想也没想过的局面。……”(第803页)

       我来抄一抄这段对于谢弼的描写。

       听说最开始连载时的小说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是说最最开始没有写完的那个故事,你们懂它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出于某种大和谐的需要改写了不少情节,也删掉了很多内容,但可能又出于作者的趣味以及对当时读者群的满足,还保留有很多写来缓和气氛及情绪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最原始的小说中可能对某些情感有推动作用,而如今却并没有与改编过的故事很好的兼容,所以有时读着读着,会让我觉得许多细节描写及人物对话都很多余,这书能这么厚,难免会有很拖沓的部分,被电视剧改编之后精炼了不少。

       而谢弼这个人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都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到了精炼过的电视剧中分给他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但我却觉得这段描写很精彩,不应被省略。只是在故事快要结局时加上这段描写,便给这个角色留了白,他日后的生活,他的未来,全部凭君想象。

       用这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就只是记录下自己在读到某一片段时的想法和心情,而这些想法随着阅读次数、时间、心情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使只是把这些笔记敲打到电脑上时,我也产生了一些与当时的记录不同的想法,所以读书笔记具有时效性,只能代表当时。这也是读书的乐趣,每读一遍书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书永远读不腻。

       老福特居然没有字体和颜色!这样看着会视觉疲劳的!原本是要用颜色加以区分的,现在只好用横线了,所有横线部分均来源于原著。


19 May 2016
 
评论
 
热度(3)
© 有一个七月 | Powered by LOFTER